佛夢灘,一個如夢如幻,浮想聯翩的名字,一個像一塊上好的翡翠黃多綠少而又天衣無縫地鑲嵌在大漠瀚海一般,那么精致貼切,那么恰如其分,那么渾然一體;佛夢灘,如同干涸的戈壁上劃過的一個巨大蝌蚪,纖巧蜿蜒的尾巴是長長的香日德巴彥河,靈動的頭部是神秘幽靜的冬給措納湖。
1500多年前,佛夢灘曾經是“唐蕃古道”青海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個重鎮,從這里出土的絲綢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圖案之精美、時間跨度之長均居甘肅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陜西法門寺出土的絲綢品之榜首,僅憑這一點,是當之無愧的“唐蕃古道”上最具繁華、最具人氣的重鎮。小鎮的誕生、成長與繁榮既見證了佛夢灘在古代對外商貿流通中承上啟下、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充分說明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博大精深的歷史淵源。當遠去古羅馬的駝隊剛剛走過,拜占庭時期的金幣還散發著耀眼光芒的時候,疲憊不堪的九世班禪大師帶著隨從日夜兼程,艱難地穿越藏北高原,涉過通天河,千里迢迢進入柴達木。在這片佛光如風的草原上,探訪與尋夢,期盼和向往佛法永續、法輪常轉,留下了無邊無際的神奇傳說和回憶不盡的遐想。還是這片靈動飄逸、佛夢如風的草原,十世班禪大師和他的前世一樣如約來到巴彥河畔,來到佛夢灘草原,從這里啟程走向離別。上個世紀并不遙遠,而兩世班禪走過的佛夢灘草原上,卻留下了充滿傳奇、佛法承載、綿延不斷的厚重足跡。
20世紀50年代,一批懷揣信念和理想的拓荒者,走進了佛夢灘,走進了這片荒原。一排排、一行行抵御狂風沙暴的防護林帶,在瀚海大漠中筑起了一道道綠色長城,奇跡般治服了狂風沙暴的侵襲和肆虐,將一個干旱脆弱的生態環境改造成了良性循環的農業人工生態系統。六、七百棵青甘楊、新疆楊組成的防護林帶,25000多畝高低錯落有致的封沙育林育草區,1700多畝高海拔荒漠化地區沙生灌木馴化苗圃,數千萬株各種各樣適宜本地生長的喬灌木樹種,使佛夢灘近300平方公里的土地林木覆蓋率達50%。有人曾計算,佛夢灘的樹木,如果株距一米從香日德栽起,經過青海湖,翻越日月山,過西寧,一直能栽到蘭州的五泉山下,堪稱大漠綠洲一大奇觀。正因為有了這“綠色司令部”的日夜堅守和精心呵護,使昔日到處黃沙滾滾、滿目荒涼的佛夢灘,才初具了大漠綠洲的雛形。趁著綠的呵護、春的節奏,熱情、質樸、勇敢、執著的香日德人,在佛夢灘草原,在巴彥河畔,在風沙肆虐的脫土山下以全國首創的青楊免灌截竿深栽造林法,將一棵棵翠綠弱小的樹苗小心翼翼地種到沙地中。于是,荒涼、冷酷、寂寞的沙地深處便有了一株、一叢、一片、一灣、一山的綠色,生態綠化的長龍鎖住了沙漠的侵襲,使佛夢灘草原上的“綠翡翠”越長越大,讓田野里有了春天的嫩苗,夏天的青枝,秋天的金黃;讓綠洲更綠,藍天更藍,黃沙也變得多姿多彩。如今當年只有一棵紅柳樹的地方已鱗次櫛比地矗立起了一座柴達木盆地最大的城鎮——香日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