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天奇石秀,拔地老松蒼。野鳥迎人語,山花夾路香———道出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老爺山“雄、奇、險、幽”的獨特神韻。老爺山以其“力拔山兮”的威猛氣勢,力挽狂瀾,鎖住從達坂山奔流而下的北川河,從而締造出“蒼松蓊翳、石磴盤梯、川流縈帶、風景佳麗”的人間仙境。
老爺山,又名元朔山,素有北武當之稱,屹立在大通縣城北川河畔東側,因以前山頂有太元宮而得名,海拔2928米,相對高度480多米。古書曾記載:“霧山嵐光浮繞,四時若霧,山表嘉木扶濃蔭蔽日,怪石嶙峋,谷應風鳴,如聞虎豹!
走進老爺山,便能感受到一種俯視八極的氣勢。奇松罅隙而生,巖石突兀而出,小亭立于峭壁之上,游廊纏繞在半山之腰。山頂佳木如蓋,山腰翠崗如屏,山腳碧草如茵。層巒疊嶂中,喬灌間雜,萬樹溢翠,蔥蘢欲滴,令人嘆為觀止。行走在山中小道,曲折迂回,兩邊黑刺芒草密生,腳下是青苔和滑石,盤桓其中,險象環生。駐足休憩當間,頭頂是嫩枝交叉的綠蔭,腳底是常青的百草。頑巖奇石側壁立,廟宇樓閣深藏密林,高峽有風,奇峰有松,松有松聲,柏有柏韻,鳴的禽,叫的蟲,閣上的晨鐘,殿上的木魚,時緩時急,悠悠揚揚地傳送著無盡天籟。春華秋實,寒來暑往,白樺的濡濕,松樹的呢喃,幽遠的清香,滋潤的嵐霧就是這樣真、這樣純,讓人鑒賞品味,令人回味悠長。
老爺山仿古山門采用的是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筑模式。粗大的門柱,白色的大理石臺基,飛檐斜出,別具一格。正面“雄峙三川”和背面“靈山勝地”八個鎦金大字,道出了老爺山的雄奇險峻、陽剛之美和豐厚文化底蘊。
山上的關公大殿,殿宇巍峨,獨具氣勢,成為老爺山的第一勝景。大殿塑關公像,左有周倉持刀而立,兩廂墻壁上繪制了關公生平偉績。感應寺大殿內塑有釋迦牟尼、彌勒佛、普賢菩薩、藥師佛、文殊菩薩五尊大佛。佛像雕工精細,儀慈端莊,雍容大度,氣宇軒昂。
坐落在山腰的文化長廊,全長213米。在長廊一側集中裝飾了28面融書法和河湟“花兒”辭令為一體的牌匾。廊內彩繪有廿四孝,佛教、道教故事以及山水、花鳥,人在廊中,移步換景。在雙鶴臺大殿左側,有一巨石突兀而出,巨石上部酷似一蟾蜍伏臥其上,面南背北,圓眼緊盯半空,四肢蓄勁正待凌空一躍,飛臨月宮。
登上山頂,玉皇宮院中有一巨大香爐,鑄于明宣德年間,距今已有五百余年歷史。大殿采用雙層拱樓結構。飛檐翹角,丹柱虹梁,灰色瓦瓏,覆蓋其上,別具一格。殿內供奉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神像,仙風道骨,栩栩如生。
老爺山后山聳立著的一塊巨石,會吸引游人的眼球。從左右兩側望去,巖石瞬間變化成了一位昂首挺胸站立的將軍。將軍好似披甲戴盔,凝視著前方,正在做著征戰前縝密的戰術謀劃,果斷的眼神透射出一種令人不可抗拒的威嚴。
民國時期,河湟著名詩人基生蘭在《元朔山老虎洞竹枝詞》中曾描述道:“崎嶇石徑競危崖,綠繞洞前密樹排,嬌稚裙釵也冒險,暗中摸索小紅鞋”。此處景致就是老虎洞,位于老爺山西北山巒之間,高一丈有余,深兩丈多,論山勢這里最險峻,論風景這里最幽雅。相傳此洞曾有白虎雄踞,后因有僧居住,虎乃逸去。當地有一種民間風俗,就是在每年農歷“六月六”,缺兒少女的人來洞中許愿、摸小鞋,如果摸到了小鞋并且回家后真的生了小孩,便做上繡花小紅鞋到洞中還愿。
每年舉行的六月六“花兒”會和朝山會,已成為老爺山久負盛名的兩大民間文化品牌,各種文化的流風逸韻又使這里每一個景點折射出深厚的底蘊和內涵。有“花兒”唱道:
石崖頭上的山丹花,
刺玫花把人的手扎。
人前頭見了別搭話,
大眼睛一閃給回答。
老爺山上的刺玫花,
花兒里就數你最俊。
只要尕阿姐說句話,
我千里萬里(子)路上等哈。
鷂子溝,綠色明珠耀東峽
據史書記載:“去縣城東六十里,山土肥沃,林木櫹槮,奇松古柏,大至數圍。寧城構造榱棟取材,多資于此!蔽挥诖笸ɑ刈逋磷遄灾慰h的鷂子溝景區,猶如一顆鑲嵌在東峽的綠寶石,以其綽約嫵媚風姿,閃耀在游客的眼簾。
從西寧驅車沿寧張公路北行三十五公里,在巍峨的老爺山下,穿過大通縣城一號橋,順著一條筆直的水泥公路向東北方向行駛十五公里,眼前便閃現出一道云蒸霞蔚、雋秀婀娜、碧綠如翡翠的天然綠色屏障。
鷂子溝景區像一條逶迤起伏的綠色長龍,蜿蜒盤曲在大通縣東峽鎮廣惠寺的對面,坐落在碧波涌翠、明澈如玉帶的東峽河畔,總面積1633公頃,是一處以云杉為主,伴生有樺木、山楊的針闊葉混交次生林區。對鷂子溝名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因這片浩瀚的林區內棲息的鷂子數量非常多,它們翔集在林間,自由繁衍生息,把這里當作天堂,人們將此地叫鷂子溝;二是由于鷂子溝中間一道山梁將林區分成兩條溝,兩溝連同山梁之間云杉密布,連綿起伏,遠望此地,像一只巨大的鷂子張開兩翼振翅飛過,人們便稱此地為鷂子溝。無論哪種說法,這里的確是一處優美的天然生態家園。
蒼茫深邃的鷂子溝以原始云杉林、落葉松林和草地為主要景觀。清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登高覽勝、森林療養、森林娛樂、科學考察的理想度假勝地。在這里,人們還可以參加富有民族風情特色的藏式拔河、射箭活動,體驗山野生活情趣,領悟民族風情的閑情雅致。
折向南去的一條道是鷂子溝景區的主干道。在這條路的兩側,是既茂密又高大的沙棘林,這些沙棘林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像是點綴其間的一束束盆景。當地人稱這道獨特的景觀為“沙棘盆景園”。每逢冬春積雪,枝頭掛滿黃澄澄、金燦燦的果實,在白雪麗日的映襯下,搖曳在蒼松翠柏間,形成古樸、清秀的沙棘形態,給人一種進入了沙棘藝術盆景園的感覺。
行走在鷂子溝變幻莫測的林區間,那些高大茂密的蒼松如渾然天成的大傘,遮天蔽日,倒影如墨。在曲曲折折的林間山道上閃爍著細碎的波光,射在兩面綠茵茵的雜草蔓藤叢中,銀光點點,似繁花萬朵,顫顫抖抖。山下晴天麗日,林間籠罩著雨霧,偶然山雨襲來,隆隆雷聲,就像是霎時間來了千軍萬馬。須臾,雨過天晴,陽光射來,林間的羊腸小道和山中豐草綠茵,驟然間又變得斑斑駁駁,一片清新。
灌木叢里的繁花野果,恍若星辰,給空闊寂靜的鷂子溝平添了幾許靈動和情趣。形如瓶狀的酸瓢兒,白花紅籽的地瓢兒,還有五月開花、七月成熟的梅子,以及面蛋蛋、鷂子嘴等山野珍果,五光十色,各具風味。雞冠草、鹿角菜、發菜、蕨菜簇簇叢叢,布滿林間草地。雞冠草和鷂子嘴是鷂子溝景區特有的珍稀特產。雞冠草是生長在青苔中的一種菌類植物,如找到一個,就能發現一叢。其色澤多為米黃色,味美可口。這里的蘑菇分為釘子菇、青旦菇、白菇等十幾個品種,營養豐富,口味鮮美。俯下身來,隨手從草叢中擷一把,真有不虛此行,滿載而歸的感覺。
旅途勞頓之時,坐在軟綿綿的草地上小憩,靜心聆聽林區間潺潺溪水,颯颯松濤聲,和諧的自然旋律如天籟一般,伴隨著縹緲的神思,讓人進入如癡如醉的酣夢境界。
每年盛夏,蒼茫遼闊的鷂子溝青山映黛,細流涓涓,泉水潺潺,滾珠濺玉。林間蒼松高聳,遮天蔽日。青松翠柏,虬枝橫出。白楊雜柳,疏密相間。脈脈淺流,時隱時現,迂回縈繞。奇花異草,萬紫千紅,香氣撲鼻。云霧繚繞,山氣清新。置身于這樣的佳境,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