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玉又稱青海玉,屬于軟玉。產出地段屬昆侖山脈東緣入青海省部分,西距新疆若羌境約300余公里,與且末、若羌等地產出的和田玉在地質構造背景上有著密切的聯系。青海軟玉與和田玉在物質組合、產狀、結構構造特征上基本相同。只是在產出特征、結構、物性的某些方面與和田產軟玉略有區別。青海產軟玉完全符合和田玉定名的涵義。另又稱“昆侖岫玉”,玉質與遼寧岫玉很相似,但透明度較差。產于新疆昆侖山麓。
發脈于帕米爾高原的昆侖山,橫貫亞洲中部,勢如巨蟒,被譽為“亞洲脊柱”。昆侖山由新疆、西藏入青海、四川,在新疆、青海境內有3000多公里長,平均海拔5600米左右。昆為高的意思,侖則有屈曲盤結的狀貌。
昆侖是所有名山大川中最為神秘的地方,是中國古神話中的神山,道教奉為神仙所居的仙山。在古人的超凡想象里它是大地上一個巨大的隆起體塊。古書中或稱昆侖為墟、或稱為丘,它是“萬山之宗”、“龍脈之祖”,這樣神奇的地方自然就會有諸神居住。最早的傳說是人面虎身、長著尾巴的神守護在那里,以后就變成了美麗的女子——西王母。相傳她是昆侖山的仙主。在眾多古書中記載的“瑤池”,便是昆侖河源頭的黑海,這里海拔4300米,氣象萬千,為道教昆侖宗派的發源地。
作為中國第一神山,千百年來昆侖山留下了無數美麗的傳說和難解之迷。共工氏駕龍凌空,猛地撞向昆侖山。一聲震天巨響,昆侖山攔腰折斷,山體轟然崩塌。天地發生巨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大地向東南塌陷。天空向西北傾倒,日月星辰都改變了位置……
上古的神話也許應驗了億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
從大約4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以片麻巖、板巖和片麻狀花崗巖組成太古代地層到使亞洲發生褶皺、變質、斷裂的喜馬拉雅運動形成的新生代地層,地球內部經歷了多代地殼變化,產生了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石類。據當代科學考察,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地質板塊活動之劇烈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昆侖山與喜馬拉雅山交匯處也是兩大地質板塊交匯點。不斷的運動和撞擊,在板塊間巨大的擠壓力量和地底巖漿的共同作用下,一種神奇的礦物結構形成了,那就是神奇美妙、獨一無二的昆侖玉石。
傳說昆侖山的神仙們把昆侖玉種在苗圃中,盡心呵護一千年就能泌出一滴玉膏,然而玉非常難種,常常眼看快成膏時卻忽然毀了,數百年的心血瞬間化為烏有。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對玉的定義一直模糊而唯心。
1863年,法國地質礦物學家德莫根據被英、法聯軍從中國掠去的大批傳到歐洲的清代乾隆玉器進行化學檢驗,發現中國玉材料主要有兩種:角閃石類和輝石類。角閃石類主要為產自昆侖山脈的昆侖山玉,另一種輝石類為以緬甸翡翠為主的緬甸玉。
從摩氏相對硬度差異上比較,昆侖玉硬度略低于翡翠,所以被稱為“軟玉”,翡翠則被稱為“硬玉”。自此,數千年來中國對玉的定義不清的狀況在地質學的涵義上得到界定:分布于中國昆侖山脈和阿爾金山脈,由鎂質大理巖與中酸性巖漿接觸交代而形成的軟玉礦,與超基性巖無關,其成因不是區域變質形成,而是典型的接觸交代形成。
角閃石族礦物根據所屬晶系的不同,可分為斜方角閃石和單斜角閃石兩個亞族。單斜角閃石屬單斜晶系,主要有透閃石、陽起石、普通角閃石等。當玉石的主要成分為透閃石時,稱透閃石玉。研究表明昆侖玉的礦物成分以透閃石為主,含量一般在95%以上。這在世界上已經發現的軟玉中是非常獨特的。
2005年5月據新華社報道:地處昆侖山南麓的青海省格爾木市昆侖寶玉石有限責任公司礦區發現一塊重近9噸的昆侖玉石,這是目前有記錄的最大的昆侖玉巨石,堪稱“中國昆侖玉之王”。據專家介紹,系出名門的昆侖玉與和田玉同處于一個成礦帶上,昆侖山之東曰昆侖玉,山之北曰和田玉,兩者相距直線距離不過300公里,所以昆侖玉與和田玉在物質組合、產狀、結構構造特征上基本相同,可謂大自然中的孿生同胞。有的晶瑩圓潤、純潔無暇、無裂紋、無雜質的上品昆侖玉,甚至還能超過和田玉。
青海昆侖玉質地細潤、淡雅清爽、油性好,透明度高,可分白玉、灰玉、青玉、白帶綠、糖包白等等。利用X射線粉晶衍射、電子探針等測試手段, 對青海昆侖玉礦物、化學成分分析和顯微結構的觀察發現,其主要結構類型為: 毛氈狀結構、顯微纖維-隱晶質結構、顯微纖維結構、顯微葉片狀-隱晶質結構、顯微葉片狀結構以及放射狀纖維結構。特別是昆侖玉“白加翠”,是其獨有的一個奇特品種。白中帶有碧綠的玉質顏色,紋理細膩獨特,色澤美麗豐富,讓人覺得神清氣爽,美不勝收。
青海玉產地就在傳說中的西王母瑤池附近。民間傳說昆侖玉還有著消災免禍的超自然力的非凡功效。
雖然這些傳說帶有一定的唯心迷信色彩,但經科學檢測,昆侖玉石中含有硒、鋅、銅、鈷、錳等多種微量元素。長期佩玉,對人的健康十分有益的微量元素逐步被人體吸收,保持體內各種元素的平衡,確實能夠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