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狂歡節”
春節期間,西寧街頭的社火表演別具特色。一般是從農歷正月初六前后開始,由各區縣組織的農民社火隊匯集到西寧市兩大廣場;隨后,在正月十二這天,調集西寧市優秀社火開始巡演,從省城西門口開始,依次排成不同形狀的隊形,沿主街道邊行邊舞,敲鑼打鼓,非常壯觀。社火表演可持續到元宵節前后。
在這種巡演中,人們僅僅是管中窺豹,不少人并不能全面了解青海社火的精髓。
青海社火,像“花兒”等藝術形式一樣,也是在高原上流傳了千百年的藝術奇葩。它在延續過程中,糅合了青海各民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和藝術形式,形成了豐富多彩且獨具高原特色的社火藝術,有舞龍、舞獅、高臺、高蹺等數十種表演形式,以及近百種膾炙人口的社火小調。這些表演形式和演唱小調在青海各民族中廣為流傳,深受人們的喜愛。每年正月,在“不點花燈月不圓,不耍社火難過年”、“鑼鼓不響,莊稼不長”等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各地的社火演出隊浩浩蕩蕩,將歡騰的正月氣氛渲染得異常熱鬧紅火,將春節變成了一個熱鬧非凡的“狂歡節”。
社火路在何方
據了解,青海農村社火最繁榮的時候,幾乎每個自然村社都有自己的社火演出隊!吧缁鹗寝r村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繁榮農村文化生活,維護地方的社會治安有著積極的作用!青海省文化廳有關負責人這樣說。但記者發現,目前,我省農村社火整體處于一個相對尷尬的境地,各個縣區大部分村社雖然都有自己的社火隊和社火行頭,但真正能在春節鬧起社火的不足一半。
社火因為中青年農民大量外出,缺少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分子,是農村文化活動難以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農村勞動力中,每年都有近一半的人在外打工。而這部分外出的勞動力,基本上都是50歲以下的中青年人。留守在家的除了老年人,就是兒童。而鬧社火的主體全靠中青年人。其次,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者、陣地設施、活動經費缺乏,也是制約農村文化活動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要真正改變農村社火的現狀,除了在資金、人才方面投入外,人們傳統觀念上的轉變也不容忽視。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保護工作中,用新觀念來改變舊傳統,這不是對傳統文化的背離,而是一種更科學、更理性的繼承!西寧市文廣局有關負責人說。
青海社火中的一些具有高原特色的節目拿到一些大型的經濟、文化、體育活動中表演,比如在青洽會、環湖賽等活動中演出。另外,一些文化專家認為,在建設高原旅游名省號角勁吹之時,完全可以將社火融入到旅游項目中去。在我省各個景區將平時難得一見的青海社火、皮影戲、喇嘛社火、民間工藝品等拿出來讓游客觀看,能為青海旅游增色不少。
“推銷”社火尋求出路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社火的進城演出,一直備受各界關注。最初是政府組織社火匯演,現在是民間社火團體自發組織進城,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的影子越來越明顯。我省不少民俗學者認為,農村社火要走自救的路子,必須要緊跟市場經濟的步伐。
目前,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結構的多元化,社火這個延續了千百年的民俗文化形式,在各地普遍都出現了表演形式簡單化、道具老化、文化品位和傳統韻味在不經意間流失;此外,參與人員的積極性降低,觀看者和演出人數銳減的現象,讓青海社火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為了讓社火走出困境,我省不少農村社火隊開始走出來“推銷”社火,尋找社火隊伍繼續發展壯大的經費。記者了解到,從前幾年開始,不少周邊地區的農村社火隊到省城“淘金”。如一位社火隊負責人所說的,“把農村社火送到城里來,主要是給一些單位來拜年。這就意味著我們村的社火隊從大年初三開始到正月十五,幾乎天天都要來省城‘趕場子’了!
有時,一個正月下來,一個社火隊有兩萬多元的收入,這可以讓社火隊買一些道具、服裝之外,還可以給社火演員發點補助。過去,社火演出經費有“專項資金”,但現在社火的經費來源大多要依靠挨家挨戶地收,給多給少,或給糧食或給現金,沒有定數,所以,沒有經費保障,也是造成社火年年“減色”的一大原因。道具更新成問題,社火創新就更難了。一些相當優秀的社火演出形式,比如花費比較大的“滾燈”、“頂燈”等表演形式已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