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府對青海地區不斷調整和加強軍事部署,在各地筑城,派兵防守。在康熙、雍正時(1662-1735年),西寧鎮統轄鎮標5營和協路各營馬、步、戰、守兵共計12425名,后又增加1000名。雍正二年(1724年),在柴達木地區的察汗烏蘇、得卜特爾、察汗齊老圖分別駐兵1000人,色爾膝駐兵5000人。在今門源設大通鎮,駐軍2000人;循化城修筑后設營,駐軍800人;碾伯營駐軍1442人;鎮海營(今湟源)駐軍1665人;北川營駐軍982人;古鄯營駐軍1400人;在今湟中設南川營等3處,駐軍558人,貴德營駐軍550人,還在其他地方有888人,當時的駐軍總計2.2萬多人(《青海簡史》)。至乾隆初西寧兵備道僉事楊應琚更加重視貴德、化隆等地區的軍事防務。先后在貴德千戶、亦雜石,化隆的扎巴、巴燕、甘都等地修筑土城,派士兵駐防。其中許多駐軍官兵退伍后留居戍地。今貴德縣亦雜石村的漢族村民都是筑城后駐軍營兵的后裔,多為陜西、甘肅籍(《貴德縣志》)。今化隆縣甘都鎮甘都街村居住在城內的大多數漢族,也是清代退伍退職人員的后裔。當時為使這些人能安居樂業,政府還統一規劃修筑了居民住宅;】h城一帶,乾隆至道光年間(1736-1850年)的退伍、退職人員留居頗多。巴燕南街田氏祖先田增桂是巴燕戍格第一批營兵;李氏祖先四世李斌曾以行武受六品軍功;六世李興受五品軍功,自此留后化隆,F李氏人口眾多,分居今貴南縣、化隆群科、雪什藏、昂思多麻鋪、巴燕南街等地;解氏先祖解魁以武功封“虞候”,來化隆協理通判而留居,其后又有二人先后以武功封武德騎尉世襲罔替,迄今人口有60余人。后有人遷居到貴德縣城;牛氏先祖也以軍功留居化隆,后世又有數人世襲思騎尉;陳氏先祖也以軍功隨軍戍守化隆而留居;張氏先祖二世張世祿曾任巴燕戍格廳千總(縣長),于乾隆年間征金川陣亡,以子蔭封恩騎尉世襲罔替,三世張秀山又以軍功擢巴燕戍部司,自此定居化隆,以后又有數人以軍功擢至藍翎。行伍出身而沒有軍功退伍后留居化隆的則更多(《化隆縣志》)。
除因軍功封官來青海留居者外,文官留居者也不少。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陰鎮大史家村的村名“大史家”的來歷便是例證。1985年地名普查得知,明、清時,朝廷有位文官,辭官還鄉后,到此居住,人們稱他為“史大老爺”,由于歷史的演變,人們逐漸改稱為“大史家”,后來以此為村名,沿用至今。該縣現存的由裔孫史臣立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貴德廳史臣豎立高祖史賢、致、記、燮四公碑記)便是佐證。碑文中說:“裔孫史臣的高祖史記受明千戶(縣官)之職,史燮亦受百戶之職,二公秉性正直,有益于民,民賴之。河陰歸屬河州(今甘肅臨夏)路,經蕃族為!!扒懊苫噬蠚J賜藍翎,升級開府(副將)。繼又新疆立功,蒙欽賜花翎,歷升參軍”。
貴德縣河陰鎮大史家村四社楊氏祖先楊永平,系鞏昌(今甘肅隴西縣)大挑舉人。同治初年(1862年)任貴德廳儒學訓導(相當今縣教育局局長),同治六年(1867年),在地方變亂中,與妻同遇害。同治十二年(1873年)其子蔭封于大史家村留居。其后裔現分居于河陰鎮大史家村四社、城東村及東溝鄉周屯村。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甘肅東川庫生杜照融等一百余戶來西寧后子河。今大通縣后子河鄉的東村、西村,尕莊村的杜、董、祁姓漢族,就是他們的后裔(大通縣志編委會編《大通縣志》,1993年5月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青海在歷史上是少數民族聚居地,自唐代在日月山開設茶馬互市以來,歷代王朝對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進行貿易壟斷。從內地運來大批茶葉換取軍隊等所需馬匹,嚴禁私商經營茶馬貿易。甚至以此來代替稅額。至清康熙、雍正時,政治趨于穩定時期,清政府停辦了西寧等處的茶馬交易,取消了對青海地區的貿易壟斷。從此,民間貿易迅速發展起來。從乾隆初年(1736年)起,山西、陜西、四川、河南、河北、山東、湖南、湖北等省的客商陸續來青海長期經商。這些客商以山西、陜西籍最多。至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年),在青海的貿易中心地區——西寧,以及周邊的鎮海堡、大通、樂都、民和、湟源、貴德、化隆等縣鎮都有很多山陜商人。到光緒初年(1875年),山陜商人在青海已形成了頗有名氣的山陜商幫。為了增強群體實力和內部團結,擴大本幫的業務經營范圍,光緒二十六(1900年),來青海的山陜籍商人自籌資金在當時的西寧府東門外東關路北(今西寧市大眾旅社和東關百貨商店基址)修建了“山陜會館”(《西寧府續志》卷十)。以后在大通、民和、湟源、貴德等縣城內也修建了分會館。后來,河北、河南、山東、四川等省籍商人和手工業者也加入了山陜會館。這說明當時來青海經商定居的內地商人的數量已相當大。據說此后僅陜西劉姓商人來青海的就有100多人。
地處黃河上游龍羊峽尾部的貴德縣,是青海南部的畜產品集散地,又是貿易重地。自清乾隆以后,從山西、陜西、甘肅等地相繼遷入大批漢族商人和工匠定居貴德。據城西村楊氏族譜記載:“原為鞏昌府隴西縣人,自清乾隆四十年(1786年)間,因貿易遷眷至西寧,后僑居貴德河陰!惫逄帐霞易V記載:“原系河州(今甘肅臨夏)民籍,居住西南鄉間,孝悌力田,貿易為業……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筮來德邑入籍,以耕為本,一藝傳家,業執班門……”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后,山陜籍等外地商人大量進入縣城河陰鎮。民國3年(1914年),全縣私營工商戶有182家,至民國26年(1937年),已發展到44余戶(貴德縣志編委會編《貴德縣志》,1995年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據筆者調查,上述商戶中有一部分是已定居的外省籍商人,至解放前夕有些已成為擁有雄厚資金的坐地大商號和商界頭面人物。如山西籍商人高大鵬在民國時期,曾任過縣商會會長。陜西籍商人僅劉姓來青海經商的就有上百人。其中劉夢釗(已故)在貴德等地的農牧區奔波經商四五十年,其長子劉順德現任河陰鎮城西村黨支書,并創辦了村辦企業——宏達公司,已成為全縣及省里曉有名氣的鄉鎮企業家。該村候春山(已故)系山西客商,他定居貴德后組建了牦牛隊,解放前在貴德周圍的牧區進行了幾十年的物資運輸工作,與藏族同胞非常熟悉,成為至交,都認為他是信得過的“客娃“(即商人)。河南籍客商王智(已故)亦來貴德經商數十年,現子孫定居河陰鎮城關村。河西鄉格爾加村牟氏,原籍甘肅隴西縣,先祖于清乾隆時貿易來貴德,寄居格爾加務農,至今已傳人代,現人口已發展到150多人。又如《化隆縣志》記載,化隆縣巴燕南街王氏族譜序言說,其祖籍南京,世居山西太平縣山谷村,行商為業,曾殖貨于京杭維揚等地,清康熙年間轉易到巴燕戎定居,迄今13世。巴燕南街靳氏本籍陜西竹子巷(當為南京珠璣巷,徙至陜西),行商為業,于乾隆間定居巴燕戎,迄今人口已發展到140余人,分居巴燕、尖扎、西寧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