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節日
春節
民間稱之為“過年”,是最重要的節目。青海漢族過年,大體分 3 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祭灶起,到大年三十日,為準備階段。這一段時間,主要活動是打掃衛生、縫制新衣、準備年食、購買過年的各種用品等。第二階段是春節的正日子,即正月初一到初三,一般延續到初五日為止。主要活動是“拜年”。 第三階段,正月初六日起到正月十七日,為民間文藝活動階段,主要活動是“唱秧歌”、“耍社火”等。以下以西寧地區為例簡介之。
大年初一。一過除夕的子夜,便是新年。這時在庭院中點燃用松木條壘成井字型的“松篷”,點放爆竹,謂之“驅鬼接神”。家長則率領穿戴一新的家人,點香焚表,叩拜天地、百神、祖宗,如儀后,全家人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給壓歲錢,謂之“散年錢兒”早餐照例要吃元寶形的餛飩,有招財進寶之意。此時,賣水人往往送來一擔清水,口唱“清龍撲滿懷,元寶滾進來”,主人大喜,以手掬水酹地,賞賜有如。
從這一天的清晨起,就開始了緊張的拜年活動。大人們拜年,往往先到長輩或年長者處,行跪拜禮,作揖時口稱“恭禧,恭禧!”或飲酒二杯,或飲茶一蠱,即行告辭,小孩子家則頂著大人的名義,或拿著大人的名片,給親友們普遍叩頭拜年,可謂辛苦,不過一般可獲得一點“年錢兒”, 用來買一些小玩意兒,如“哈哈笑”〈玻璃玩具,吹時哈達作響,童謠“哈哈笑,打爛沒人要”〉、“小睡猴”〈匣中一猴,開時 坐,關時臥〉、法拉子〈一種搖鈴〉、把浪鼓〈轉動時作響的 小鼓〉、瞇瞇兒 ( 一種口哨〉、埋臉子〈假面具〉、木刀槍、養面人人兒等。因此,也就樂于此行了。
初三。這天給祖先上墳拜年,約于下午四五點時再次燃放松篷紗、爆竹,撤去供品,謂之“送神”。春節三天年結束。
元宵
這天又叫上元節,為正月中最后一個節日。點松篷,放鞭炮,吃元宵。入夜,則扶老攜幼,到通街鬧市前去觀燈。主要有〈以西寧地區為例〉
牌燈。從正月十日到十七日均點牌燈。在東西南北四大街 及倉門街、府門街、觀門街等地,布置成牌樓式或臥橋式的牌燈,分層次排列,每燈為長方形,籠紗上繪有三國、列國、西游、封神等的故事,供游人觀賞。朱耀南《牌燈》詩日:“六街燈火最晶瑩,鑼鼓喧天鬧滿城 ;直與蟾光同不夜,疑是人在雪中行!弊唏R燈。在大小什字及較大的字號、鋪面,都懸掛制作精細的大型走馬燈,內容有“魚躍龍門”、“見橋下馬”等。放焰火。焰火有“天女散花”、“九盞連燈”等。這天晚上,新婦借同女婿回娘家探親,謂之“躲燈”。
端午
民俗謂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棕子節。這時青海東部地區正值牡丹、芍藥先后開放之際,家家在大海碗中,獻上幾枝牡丹,花瓶中插上芍藥〈插前將花莖端用火燒焦〉,并酹酒碗中日:“酒醉的牡丹,火燒的芍藥”。大概這種方法可以延長花時的緣故,因此獻花之家,國色天香,蓬草生輝。青海不產菖蒲,則以楊柳插門代之,庭院中吊上幾只紙葫蘆以“辟邪”,日:“瘟葫蘆”。吃棕子、棗糕,飲“雄黃酒”,給小孩用“雄黃酒”點額、耳鼻,以防“五毒”——各種害蟲。屋內香爐中點燃艾葉、側柏葉,水缸中投入蒼術、貫眾等中藥,以消毒防疫。閨中用碎綢緞、色布,縫制各種實以香草的香囊,謂之“絀〈chu〉香包兒”,其形多樣: 桃子、佛手、蘿卜、八角、石榴、茶壺以及獅、虎、鹿、兔等小動物最為常見,亦有將“五毒”的香包 ( 癲毒蛙、蜘蛛、蛇、蝎、蜈蚣〉縫在小孩子的鞋上。近代醫學認為佩香囊有增加人體吞噬細胞之功。我們可以看到,端午節在人們紀念屈原的本義上已經衍化為全民的清潔衛生日了,這倒是值得提倡的。端午節夕陽西下之前,西寧等地的婦女們登上城頭,沿著城墻漫步觀賞城內外美好風光,雅興盎然。
六月六
舊時為“天貺節”。宋朝人傳說,天書降于是日,故名。西寧城中人,久居鬧市,不免心煩。恰在這時,東面的威遠堡〈互助縣治〉,西面的丹噶爾〈湟源縣治〉,南面的湟中塔爾寺、南朔山,北面的北川橋頭〈大通縣〉、老爺山〈元朔山〉、五峰寺等,都舉行盛大的廟會、觀景、佛事、朝山會、花兒會等活動,塔爾寺在這天還有曬佛爺、跳神等活動。人們到這些地方或看風景,或逛廟會,或做買賣,各得其所。故民謠曰,“喝燒酒,走威遠〈互助盛產青裸名酒〉,吃羊肉,走丹噶 ( 湟源為農畜產品交換地〉,睡熱炕,走北川〈大通有煤礦〉漫少年〈唱花兒〉,走東川〈東部農業區〉!
七夕
古代神話說,七夕喜鵲搭橋于天洞,牛郎織女相會。杜甫詩云:“牽牛出河西,織女出河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痹娛サ倪@首詩和西寧民謠“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的大白話是極其相近的。是晚,大人們躺在庭院的涼床上,仰望天鷹、天琴星座〈即織女星、牛郎所在的星座〉和迢迢銀河,給孩子們講起牛郎織女的故事,婦女們則端來一盆清水,隨手揪幾片艾葉投入水面,用燈燭一照,視其投影的形狀,指說為樂。青海婦女和小孩子,在睡前用“海納”〈即鳳仙花〉和白磯搗碎,涂于指甲上,用菜葉、手絹包裹停當,次晨即染成紅色,謂之“包海納”, 據說有明目之功。經夜后如果指甲的染色不紅,則群起而謔之曰“屁熏了”。是日,民間用麥款、艾葉、芫荽、甘草、花椒等物共搗,和以清泉水,捏成團曝曬之,謂之“做糟子”, 用來發面、釀 酒。
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日。民間于這一天,到墳上舉行秋祭活動,其盛大情況,僅次于清明節的春祭活動。這天還要帶上鐵鍬、背斗,給墳上添土、培土,清理疏通墳周的排水溝 ,以免秋雨滲漏。
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日。民間家家做月餅。其法以細麥面先揉成皮和瓢兩部分,瓢又分泊瓢、紅曲瓢、香豆瓢,形成黃紅綠三色,再用外皮將三色瓢包好,外皮上再粘放上各種彩面捏的花兒,并嵌上杏仁等,每個約一斤面粉 。放入蒸籠中蒸之即成,蒸好后用以饋贈親友。
另外,每家要蒸底徑約 30 厘米的巨型盤蛇月餅一枚,供玩月之用。民間傳說,“天狗”〈蟾蜍的一種〉吃月亮 ,蟒蛇吃“天狗”,所以蛇是月的“保護神”了。賞月時先在西房檐下擺上供桌,上置大月餅及西瓜、沙果等供品,焚香點燈,敲擊鐘磐、木魚,由婦女們對月叩拜〈民俗謂“男不拜月”〉,以待玉兔東升。然后在月光下說笑歌樂,分享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