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百年之夢,也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夢。但是,夢想并不會憑空實現,“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實現“中國夢”,同樣離不開每一個人的辛勤勞動。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翻開共和國的歷史,多少輝煌的成就在埋頭苦干中鑄就,多少豪邁的跨越在揮汗如雨中實現,多少偉大的夢想在胼手胝足中變為現實?梢哉f,正是勞動,成就了充滿無限魅力的現代中國,也正是勞動,讓我們無比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生活的美好,社會的進步,無不源自平凡艱辛的勞動。今天的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如火如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艱巨,全面推進依法治省、全面推進從嚴治黨任重道遠。面對新機遇、新任務、新挑戰,我們更應該把誠實勞動內化于心,在追夢路上,用一錘一釘的勞作,一磚一瓦的建設,匯聚起實干興邦的正能量,為自己、為家鄉、為祖國鑄就一個更加值得期待的未來。
李梅花“要對得起共產黨員的稱號”
進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牛場,沿著蜿蜒的水泥路一路向前,遠處的雪山,眼前的牛群,還有一座孤獨的農家小院,這里,便是李梅花的家。
人間四月芳菲盡,而這里依然是疾風裹挾著寒意,雪山還未消融,草場亦未返青!斑@個時間段草原上青黃不接,我得給它們補充飼料去!闭f罷,她像往常一樣,套上那件最熟悉的藍色大褂向草原上的牛群走去。
李梅花是大通牛場育種二大隊一名普通的放牧員,今年是她在牛場工作的第22個年頭。常年奔走在海拔三千米的高原,讓她清瘦的臉頰上多了一絲“高原紅”,高高的個子,盤起的發髻,說起話來有些局促,可是只要和她的牛群在一起,眼神里就透露著一股從未有過的安詳。
如果說,草原上的牦牛是一顆顆黑色的珍珠,那么李梅花便是最璀璨的那一顆。
放牧工作中,抓膘、配種、育幼等環節決定著牦牛的繁活率,容不得絲毫懈怠和放松,細心的她對每一頭生產母牛都有詳細記錄,什么時候受胎、預計什么時候產犢,她心中都有一本“明白賬”。8月份是牛犢成長的關鍵時期,她要根據體質對5月齡牛犢進行分段管理和適時斷奶,好多小牛不適應,出現腹瀉癥狀,她就像照顧自己孩子一樣,把小牛抱在懷里,耐心地喂藥喂水。
為減輕草場壓力,每年11月份都要外出走圈放牧,時間長達三、四十天,單薄的帳篷里,凍得縮成一團,難以入睡,但第二天太陽還沒升起,她已經跟著牛群蹣跚在放牧途中了……放牧的日子辛苦勞累,還要操心百倍,她卻有著另一番坦然:“這是我的工作,我得把工作干好,才能對得起共產黨員的稱號”。
20年的執著,20載的堅守。李梅花,正如她的名字,傲骨綻放在高原,用實際行動為“恪守敬業”寫下了最好注解。
高文蘭“俯下身子多干活”
干練的短發,樸素的裝扮。見到高文蘭的時候,她正在圣元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的染料車間為新進的學員做選料專業培訓工作。
伴隨著染色車間里隆隆的機器聲,高文蘭開始講述她與這份專業的“情緣”!按髮W填報專業時因服從調劑分配最終與染整工程專業結緣。當時,都不知道這個專業學什么,將來就業是哪個方向!睅е悦:途趩,她南下廣州,在沿海開放城市國內一流印染行業做起了染色工作。
2006年,當她聽說有地毯染色加工企業落戶青海后,毅然放棄了優厚待遇和優越的生活環境,從廣州來到青海,一頭扎進了青海地毯行業,開始了追夢之路。
“初到公司時,染廠才開始籌建,沒有染色設備,也沒有專用廠房,自己就動手研究琢磨!备呶奶m講述著她和圣元的故事,嘴角上揚,一股欣慰之情浮過臉頰。 “那時雖辛苦,但我覺得自己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兒,工作起來沒有一點時間概念,一加班就是幾天時間不回家,和家人基本處于‘失聯’狀態,有時候丈夫和別人開玩笑說自己是離婚的人!
這樣廢寢忘食、忘我工作的情況對她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記得那是在染廠初建的時候,有一個著急的小樣單,客人需要在確認小樣板之后才能下訂單,為了能夠贏得這張訂單,她在硬件設備未成熟的條件下,連續加班48小時,染出了小樣單所需的紗線,為下一道工序爭取到了生產時間,并為公司贏得了第一張大訂單。
2010年3月,染紗設備還沒有安裝的時候,為了不耽誤上海世博會草坪毯的生產進度,她只身前往山東紗線加工廠家,跟進染色進度和紡紗進度,與供應商一起加班加點趕紗線進度,最后順利完成任務。
七年的堅持和努力,如今高文蘭已成為染紗車間的技術骨干,并走上了管理崗位,但她沒有因此而放棄業務,她說:“不懂得業務,就不知道怎么去管理,要保持技術業務不減退,就得經常俯下身子多干活!
仁次吉“把芳香留給更多的人”
貴德縣河東鄉王屯村的村委大隊辦公室庭院里,有兩座東西相向的老屋子,四月間的鳥叫聲和著屋子里發出的“吱吱”聲,讓這小院更顯生機。
此時,屋子的主人仁次吉正和她的工友們一起纏線,細長的毛線一頭在輪軸上一圈一圈打轉,另一頭經她的細心纏繞變成一個線團:“這是做藏毯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要多花幾分心思操心哩!蹦菚r,陽光正好透過門楣照在仁次吉身上,她一邊有序工作,一邊用我們熟悉的鄉音娓娓道來這段崎嶇的創業史。
在她尚未記事時,感冒病重,在村醫療室診治時由于打錯針劑,使她的半邊身體近乎癱瘓,不斷挑戰身體極限的治療與鍛煉,讓她再次可以行走,但兩條腿相差7厘米的現實給她的生命留下了遺憾,也給她日后的生活帶來了種種不便。
可是,生性好強的仁次吉卻硬從“殘疾人”隊列中自強不息地走了出來,一路執著堅持,回望之時,她給自己和本村的殘疾人織出了一條絢麗的“藏毯”路。
1989年,她東拼西湊了50元學費,只身前往貴德縣藏毯加工廠學習藏毯技術。這一小步的邁出解決了她的基礎生活所需,也為以后組建加工廠奠定了基礎。之后的十余年,她在當地的藏毯廠打工、也在自家門口開過藏毯加工作坊。2004年,想要更高追求的她到藏羊集團公司學習培訓技師,三年后她憑著精湛的手藝拿到了技師資格證。2007年,她回到王屯村,租用了村里幾間廢棄的小學教室作了廠房,創辦了河東鄉王屯村殘疾人藏毯培訓基地,并和公司簽訂了合同。
目前廠里有員工50多名,殘疾人就有30多名。 “村里殘疾人多,沒有地方打工,在這里干一天的活就能拿到一天的工資,能保障他們的生活。有幾個重度殘疾的,來不了廠里,我就把工具拿到他們家里去,讓他們安心在家干活!
一個晌午過去了,仁次吉手上一塊織著牡丹花圖案的毯子躍入眼簾,那朵鮮艷的牡丹花似是透露著芬芳,讓我們久久沉醉。捋捋耳邊細碎的銀發,仁次吉輕輕說道:“我只做了一件我應該做的事,希望更多像我一樣的殘疾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冶進!盀榱髓F路上那一雙明亮的眼睛”
四月的一個清晨,陽光和煦而溫暖,剛剛上完夜班歸來的冶進福如約出現在辦公室里,臉上沒有一點怠倦!斑@樣的工作狀態對我們鐵路信號工作人員而言是家常便飯,早就習慣了這樣的工作狀態和節奏!
平實而簡單,沉穩而內斂,話不多,但談起他的專業來,臉上卻能看得到一絲興奮的表情。眼前這位40歲出頭的男子是青藏鐵路公司西寧電務段信號車間一名負責人,
“高鐵開通,讓我們的工作節奏更快了,技術難度也相應增加了!币边M福帶領的車間主要負責民和南站到浩門站的高鐵信號維護,區間共有7個站,一個所,全長237公里。自去年九月份蘭新高鐵青海段開始聯調聯試工作以來,他和20多位員工一同撲在工作第一線。高鐵信號維護工作只能在夜間作業,每天凌晨的1點至5點,當整座城市悄然寂靜時,就是他們最為忙碌的時刻,來回反復在這一區間內做著鐵路信號的維護、檢修的工作。
高鐵信號維護工作復雜、細碎,在他的眼里,每一項工作都顯得那么重要,甚至,每一個工作環節他都要親自盯控。當時蘭新二線正全面施工,由于人員緊缺,各項施工無法盯控到位,他每天親臨施工現場指導盯控,堅決不放過任何一個施工缺點。隨著蘭新二線施工步入靜態驗收階段,他又帶領職工穿梭于各種大小橋隧,攻堅克難、風雨無阻,連續四個多月走奔赴在高鐵第一線上,沒有休息。
在冶進?磥,高鐵的信號就是鐵路的眼睛,眼睛一旦出現故障就會給高鐵的正常行進帶來巨大損失和危險。他說:“為了鐵路那一雙明亮的眼睛,再苦再難我們都要堅持下去!
李國平“作科研創新路上的攀爬者”
“近期生產,時間緊、任務重,越是這樣越要跟班作業!”在扎平1井施工現場,李國平一邊安排著當天的生產工作,一邊準備和當班員工一起立井架。
從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成長為一名技術帶頭人,再歷練成一名優秀的基層管理者,17年來,李國平在干中學、在學中干,帶領著青海油田井下作業公司試油測試大隊在柴達木盆地的勘探道路上奮勇前行。
2014年5月6日早上7點,李國平接到生產命令,冷東1井務必在5月9日8時前射孔。該井的試油結果直接關系到柴達木北緣構造的下步勘探計劃,他帶隊直接奔赴現場。
5月,柴達木盆地的凌晨還是寒風刺骨、哈氣成霜。他一到井場,便和井上兄弟們埋頭大干起來,這一干就是兩天兩夜?删驮谶@時,天公不作美,沙塵暴、鵝毛大雪、冰雹接踵而來。極其惡劣的天氣,沒有阻擋他們攻堅克難的斗志,用12個小時完成千里長途搬遷、60個小時點響第一層射孔、100個小時點響第二層射孔、一周的時間完成兩層組試油和一層組的壓裂任務,他帶領的這支高原鐵軍不僅在冷東1井經歷了暴風雪的洗禮,而且連續創下多項新記錄。
還沒來得及品嘗工藝開發的喜悅,更大的挑戰來了。面對牛東探區存在的地層能量低、壓裂后返排不暢、井底積液嚴重等難題,李國平帶著員工們開展“三低”儲層措施試油田工藝技術研究,進行了三井次的增能壓裂工藝及兩井次液氮拌注壓裂工藝的現場試驗,初步解決了牛東探區壓裂液返排率低的問題,返排率均在90%以上。作為4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的擁有者,李國平說:“科研創新的路上,我們只是攀爬者!
作為一名年輕的管理者,李國平創新開展了具有試油特色的區域項目管理和“六標”管理模式,實現了安全管理靠前、生產指揮靠前、技術支持靠前、物資保障靠前,取得了明顯成效,生產經營指標逐年提升:單層施工周期從25.02天降至19.16天,降幅23.4%,單機年效率從8.77層組升至12層組,增幅36.8%,安全生產連續三年實現“零”目標。